八月二十八日破晓出长台关(1903年)

中原人物无刘祖,北陆关山走马牛。
独向伊川哀被发,未闻临邑访长头。
乡心迢递三千里,风俗华离十六州。
有日澄清吾岂敢,鸡声寒动九边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节的《八月二十八日破晓出长台关》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作。该诗创作于1903年,诗人通过描写中原人物与北陆关山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深切感慨。这首诗不仅是黄节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清末近现代初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以下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与时代背景
  • 黄节(1873—1935),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又号节。广东顺德人。近代著名诗人、学者,其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八月二十八日破晓出长台关》的创作时间为1903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一年清朝政府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失利,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民间疾苦加剧。黄节通过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的深刻变化。
  1. 诗歌内容与主题解析
  • 诗中“中原人物无刘祖,北陆关山走马牛”描绘了中原地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艰辛的景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
  • “独向伊川哀被发,未闻临邑访长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和传统的深深怀念,以及对自己未能亲身参与国事的遗憾。
  • “乡心迢递三千里,风俗华离十六州”揭示了由于战乱和动荡导致的社会分裂和文化交流的断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1. 艺术特色与价值
  • 《八月二十八日破晓出长台关》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简洁而深刻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立场。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中原人物无刘祖”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北陆关山走马牛”则反映了边塞景象的苍凉悲壮。
  • 该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了解清末社会变革和民族危机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黄节的《八月二十八日破晓出长台关》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研究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变革和民族危机的重要文献。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