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隘非隘,立身伉最强。
心笔晚相适,自近白与杨。
小儿勿轻疑,试覗囊中方。
无隐即三昧,发微攻膏肓。
熟观归自求,何体非同光。
世人好分别,文字推吾乡。
焉知万夫杰,八九皆雕亡。
平生学句法,浅短子贡墙。
泯泯闭门老,谁解裁予狂。
哭石遗师三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石遗师三首 其三》是黄浚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黄浚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其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的高度评价。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 作者简介:
- 黄浚(1891-1937),字秋岳,室名“花随人圣庵”,福建闽侯人。他幼年为京师译学官学生,有诗名,曾于17岁毕业,在京任七品小官。民国后,梁启超任财政部长时,黄浚被推荐进入财政部,担任秘书等职。
- 诗歌内容:
- “论诗隘非隘,立身伉最强”表明了诗人对诗艺和人格修为的双重追求,认为诗艺虽需狭隘才能深入,但人格修为应广阔而强韧。
- “心笔晚相适,自近白与杨”暗示着诗人在创作上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笔法的自由,接近唐代白居易、杨万里等人的诗风。
- “小儿勿轻疑,试覗囊中方”则传达出诗人对年轻后辈的教诲,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来认识世界。
- “无隐即三昧,发微攻膏肓”表达了诗人深刻的领悟,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触及最深层次的主题。
- 艺术手法:
- 黄浚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哭石遗师三首 其三》中的“小儿勿轻疑,试覗囊中方”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对年轻学者的期望和指导。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其诗歌创作的高度评价,还反映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通过对友人的追忆和对诗歌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重视。
- 诗中的“无隐即三昧,发微攻膏肓”等句,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本质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读者启示和教化的意图。
《哭石遗师三首 其三》不仅是黄浚对友人的怀念之作,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艺术魅力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黄浚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