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登西天目

万杉著两寺,太古垂阴青。
两泉搏万石,白日訇雷霆。
我来雨始止,仰睇云杳冥。
为眼那恤脚,况乃精魂经。
稍排苔气罅,徐行紫翠庭。
春归岩花发,雾重竹䶉腥。
白龙踞木末,舒卷如有灵。
眩转喷珠玉,颠欹愁双亭。
嶷嶷石莲花,倒挂不敢馨。
是何威猛力,遗此坚芳形。
我悲舞凤姿,无人兴其陉。
奋梃亦寡助,但能蒙日星。
末劫崩夺急,何术安巾瓶。
下方坠倏昧,欲别怜仙扃。
槃槃蔽牛木,远籁谁与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登西天目》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黄浚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与作品背景
  • 作者黄浚简介:黄浚(1891-1937),字秋岳,福建闽侯人,幼年时曾为京师译学官学生,因有诗名而被孙雄收录入《四朝诗史》。他早年在京任七品小官,后成为梁启超的秘书,并受到汪精卫的青睐,最终担任南京行政院秘书。
  • 创作背景:《雨后登西天目》创作于黄浚游历浙江临安西天目山时。当时正值雨季,山中云雾缭绕,风景如画,触发了黄浚的创作灵感,遂有此诗。
  1. 诗歌内容解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通过对两寺、太古树和万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西天目的壮丽景色,用“万杉”、“太古垂阴青”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苍老而清新的自然画卷。
  • 人文情感表达:诗中的许多句子流露出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如“我来雨始止,仰睇云杳冥”,表现出诗人在大自然的洗礼下,心境得到净化和提升的感觉。
  • 艺术手法运用:黄浚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比如将山体比作白龙,使读者感受到山体的雄伟与生机。
  1. 诗歌鉴赏
  • 语言风格:《雨后登西天目》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天目的美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 意境营造:诗人以“雨后登山”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哲思,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追求。
  • 文化内涵:诗中不仅展现了西天目的自然风貌,还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1. 文学影响与评价
  • 后世影响:黄浚的诗作在民国时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他的诗歌风格和题材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文学评价:虽然黄浚的诗作在其时代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但他对西天目的描绘被后人认为是难得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

《雨后登西天目》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黄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追忆。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浚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清末至民国初年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