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车过徐州见月

长安拙宦不自闲,发兴来看江南山。
帷车闭置负佳昼,忽有明月开我颜。
乱山齾齾围釜底,斗大孤城背山起。
城头冷吹濯新魄,荡曳春姿蘸寒水。
欲知今夕定何夕,飐暝疏灯星桥隔。
幽人笔砚待何年,属想云鬟愁脉脉。
陵隤谷陊岁不同,彭城终为天下冲。
郊原兵气近暂戢,但见野柳摇春风。
彭黄汴泗古如此,太息长洪笛声死。
飙轮携我不少留,独遣清辉送千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十五夜车过徐州见月》是一首描绘元宵节夜晚,作者黄浚在旅途中偶遇明月并感慨万千的诗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作者在特定节日夜晚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面对美景时内心的情感波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长安拙宦不自闲,发兴来看江南山。
  • 帷车闭置负佳昼,忽有明月开我颜。
  • 乱山齾齾围釜底,斗大孤城背山起。
  • 城头冷吹濯新魄,荡曳春姿蘸寒水。
  • 欲知今夕定何夕,飐暝疏灯星桥隔。
  1. 诗歌鉴赏
  • 意境营造:《正月十五夜车过徐州见月》通过“明月”作为引子,巧妙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诗中的“明月”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也象征着作者心灵的寄托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明月的出现,打破了旅途的沉闷和寂寞,为诗人带来了片刻的慰藉和愉悦。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深沉,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友人的怀念。通过对月亮和周围景物的细致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的用词和意象来看,应属于清朝时期的作品。当时正值元宵节,人们欢聚一堂,赏花灯、猜谜语,而诗人也在旅途中偶遇了美丽的明月。
  • 个人经历:黄浚(1687年-1749年),字潜叔,号秋岳,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官至礼部主事。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艰辛,因此对官场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或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以元宵节为背景,结合自己的经历所创作的。

《正月十五夜车过徐州见月》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清代文人生活、情感世界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