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船歌(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作)

雷光一制光闪天,洪波直泻无回旋。
饥鹰脱鞲兔走穴,驰轮下阪箭离弦。
君看我舟疾如驶,世间快事那有此。
潮头拍拍鸥乱飞,舟人叫绝篙师喜。
一山当头一对面,倏忽两山都不见。
群山转瞬眼欲花,况又山头云万变。
江随山转气益骄,蹴沙啮石波横跳。
山虽百折舟一直,拍耳惟觉风刁刁。
风声水声相鼓荡,舷倾桅侧终无恙。
风乘我耶我乘风,便凌霄汉游天上。
年来足迹遍五洲,浮槎曾到天尽头。
长风破浪奚足道,平生奇绝输此游。
忽闻隔岸唱邪许,纤夫努力力如虎。
百丈横牵上濑舟,三朝三暮见黄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下水船歌”是黄遵宪于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顺风行舟沿江看到的江上奇景,表达了乘风破浪的豪快心情。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深厚的个人经历和社会批判,其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炼,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2. 文学内容: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比喻,描绘了轻舟顺风而行时的快速与壮观。诗人通过对水波、疾行的舟和周围环境的描述,传达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情感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3. 艺术特色:《下水船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将传统的诗歌形式与现代的想象和感受相结合。

  4. 文化价值:《下水船歌》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思想文化层面展现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风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中的人们的思想动态。

  5.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晚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家面临着许多挑战,而文人墨客也在寻找表达自我的方式与途径。黄遵宪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下水船歌》,既体现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也蕴含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

  6. 读者反响:《下水船歌》自创作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是黄遵宪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黄遵宪的《下水船歌》是一首具有高度文学价值和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作,更是黄遵宪个人情感、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