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嘉坡杂诗十二首 其九 (光绪十七年至二十年作)

绝好留连地,留连味细尝。
侧生饶荔子,偕老祝槟榔。
红熟桃花饭,黄封椰酒浆。
都缦都典尽,三日口留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嘉坡杂诗十二首 其九》(光绪十七年至二十年作)的作者是清初诗人黄遵宪。这首诗是黄遵宪在新加坡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和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与特点: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光绪十七年到二十年,即1891年至1894年间。
  • 作者介绍: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政治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出使外国的转变,并在戊戌变法时期担任过湖南按察使等职务,积极推动政治改革。
  1. 诗歌内容
  • 描述新加坡:《新嘉坡杂诗十二首 其九》描绘了新加坡的地理特色和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诗中“绝好留连地,留连味细尝”等句子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对这里的留恋之情。
  • 描写风物特产:除了自然景观,诗中的“红熟桃花饭”、“黄封椰酒浆”等描述也展现了新加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黄遵宪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如“侧生饶荔子”和“偕老祝槟榔”,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置身新加坡的热带风情之中。
  •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人将自己的感慨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述,更是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1. 文化意义
  • 历史见证:作为清末民初的重要文学作品,《新嘉坡杂诗十二首》不仅记录了新加坡的历史现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描述,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
  • 文化交流:此诗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黄遵宪以西方的视角重新认识并评价东方文化,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新加坡文化的一次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光大。

《新嘉坡杂诗十二首 其九》是一首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人对新加坡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社会变迁的关注。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风貌以及文化交融的丰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