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兰 送春

雨愁风恼。把个东皇催去了。
春有归期。待得人归是几时。
欲留难住。一种离愁无着处。
自启窗纱。闲向空庭数落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减兰·送春》是清代诗人黄燮清创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黄燮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描绘了春天的离去及其所带来的离愁别绪。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黄燮清是一位生活在晚清时期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此词作于何时不详,但从内容上推测,可能是在春天或初夏时节,那时自然界的景色与人的心境相互映照,引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2. 主题思想:《减兰·送春》的主题集中在春天的消逝和随之而来的离别之痛。诗中的“雨愁风恼”与“东皇催去”等意象,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无情变化和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无力感。春天的回归似乎充满了期待,但当它真正到来时,人们却无法与之同行,因此产生了强烈的留而不得的情绪,这也正是词人想要传达的核心情感。
  3. 艺术风格:从艺术角度看,《减兰·送春》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词的艺术形式,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词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4. 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减兰·送春》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和对离别之情的抒发,词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重视。这种文化内涵使其在当代依然具有广泛的共鸣。

《减兰·送春》不仅是一首表达季节更迭与离别之痛的词,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方式。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受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