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道中

北游忽不乐,东来揽齐岱。
陆尽燕赵交,水送汶泗会。
祇有清济源,伏流隐支派。
亦如古达人,心迹有时晦。
群山尽朝岳,敢向不敢背。
峨峨灵威丈,揖我青霞外。
迓客遣片云,飞来若车盖。
挥手暂相谢,冰雪迫徂岁。
游倦思小休,胜济行未艾。
寄语雪中花,石上劳相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历城道中》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介绍:

  1. 作者介绍
  • 黄景仁(1749年6月28日—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碎佛、七省山人,江南扬州泰州(今属江苏)人。清代诗人,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风格豪放,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北游忽不乐,东来揽齐岱。陆尽燕赵交,水送汶泗会。只有清济源,伏流隐支派。亦如古达人,心迹有时晦。群山尽朝岳,敢向不敢背。峨峨灵威丈,揖我青霞外。迓客遣片云,飞来若车盖。挥手暂相谢,冰雪迫徂。
  • 翻译:在北方游览突然感到不高兴,向东来拜访齐国的泰山。陆地上到达了燕、赵地区,水面上送走了汶水和泗水交汇的地方。只有清济源头,地下河流隐藏在那里。这就像古代的智者一样,他们的内心和行为有时是晦涩不明的。群山全部朝向泰山,我敢于面对而不敢避开它。高大的山峰像灵威丈那样雄伟,在青霞之外迎接我。接待客人时用一片云彩,就像飞来的车子一样。挥手告别暂时感谢他,冰雪逼近使我离去。
  1. 词句注释
  • “北游”:指作者向北游玩。
  • “东来”:指作者向东去拜访或游览。
  • “齐岱”: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
  • “燕赵”: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一带,包括北京、天津等地区。
  • “汶泗”:指的是今天的山东省境内的汶水和泗水。
  • “清济源”:是指今天山东省济南市境内的济水源。
  • “伏流”:指地下水的流动状态,这里的“伏流水”指的是地下的暗流。
  • “支派”:这里指暗流的具体位置或流向。
  • “灵威丈”:形容山峰的高大和威严。
  • “青霞外”:形容山峰在云雾中的美景。
  • “片云”:形容天空中飘浮的云彩。
  • “车盖”:古代一种车辆,这里比喻云朵。
  • “冰雪”:形容天气寒冷。
  1. 白话译文
  • 在北方游玩感到不愉快,向东来拜访齐国的泰山,陆地上抵达了燕和赵的交界处,水面上送走汶水和泗水的交汇之处。只有清济源头,地下河流隐藏在那里,这就像古代的智者一样,他们的内心和行为有时是晦涩不明的。群山全部朝向泰山,我敢于面对而不敢避开它。高大的山峰像灵威丈那样雄伟,在青霞之外迎接我,接待客人时用一片云彩,就像飞来的车辆一样。挥手告别暂时感谢他,冰雪逼近使我离去。
  1. 创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繁荣,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黄景仁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 名家点评
  • 清代著名学者吴乔评论说:“其气浑厚,其语沉雄。”这句话说明了此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1. 轶事典故
  •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历城道中》是黄景仁游览泰山时所作。他在游览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名叫张伯行的人,张伯行向他赠送了一幅山水画。黄景仁非常喜欢这幅画,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后来,张伯行又赠送给他一块砚台作为礼物。黄景仁感慨地说:“此乃吾师也!”从此,他将张伯行视为自己的老师,并称他为“吾师”。
  1. 作品赏析鉴赏
  • 《历城道中》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泰山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感受,通过对山峰的描述展示了自然之美,并通过内心独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历城道中》不仅展现了黄景仁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和研究这样一首经典之作,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