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雷雨过太湖

甲午十月十一日,将从具区归吴淞。
晓来风日颇蒸郁,气似盛夏非初冬。
人忧中渡有猋警,舟无十斛波千重。
平生涉险轻性命,况乃风便时难逢。
张帆径渡不顾反,去厓稍远声汹汹。
舟空帆足半掠水,或出或没疑游龙。
此时狂喜呼绝倒,一霎快意天所供。
天如念我有奇癖,忽然大笑电目嘥。
东西闪烁云四结,如波萃萃如霞封。
俄兼墨色变深紫,半天赫赫垂嗔容。
遂闻雌雷转水底,飞廉屏翳驱相从。
鞭驰百怪起狂斗,列缺吐焰遥传烽。
此时我舟助颠簸,如山巨浪相撞冲。
我张空拳奋叱咤,欲与霹雳争其锋。
晴中不识神鬼至,时有赤蛇飞贴胸。
雨声更骤雷更疾,一声恪恪云蓬松。
渐看云气敛馀怒,略见雨脚收狂踪。
回头咫尺语舟子,事已至此无恟恟。
尚馀径寸未登岸,莫计明日能朝饔。
我思阳月阳退听,岂宜玉虎鸣其凶。
易占冬雷有明验,验必地震年斯凶。
果尔微躯讵足惜,行且累及千吴侬。
华堂岂少失箸客,此时万口方詾詾。
谁知独有浪游子,只影汨没随鳞鳙。
不知怖心落何许,反快一洗平生庸。
维舟得岸真幸尔,转思往境心如舂。
惊魂或恐招不得,已灭湖上之青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雷雨过太湖》是清代文人黄景仁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所激发的豪迈情怀。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大雷雨过太湖》创作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正值黄景仁的中年时期,他经历了官场的沉浮与个人的挫折,但并未放弃文学创作的热情。
  • 地理环境:这首诗描写的是黄景仁从太湖具区到吴淞的旅程。太湖,作为中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其自然景观在诗中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1. 诗歌原文
  • 首句赏析:“甲午十月十一日,将从具区归吴淞。”这一句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行动目的。黄景仁选择在十月十一日这一天从具区返回吴淞,既符合当时的节气,也显示了他对这次旅程的重视。
  • 次句赏析:“晓来风日颇蒸郁,气似盛夏非初冬。”通过“晓来”二字,诗人描绘了清晨时分太湖的景象,此时风和日丽,却似乎预示着夏日的炎热而非冬天的寒冷。这种对比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变化无常,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后两句赏析:“人忧中渡有猋警,舟无十斛波千重。”这句诗描绘了旅途中遇到的险境。黄景仁虽然勇敢地面对困难,但依然对船只承载的重量有所担忧,展现了他的谨慎和务实。同时,“去厓稍远声汹”也形象地表达了距离岸边稍远的地方风浪汹涌的情景。
  1. 诗歌主题
  • 壮美景色的赞美:《大雷雨过太湖》中,黄景仁不仅描述了太湖的自然风光,更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诗中的“气似盛夏非初冬”等句子,展现了太湖夏日特有的气息和景色。
  • 人生态度的体现: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自己的应对方式,反映了诗人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冷静和勇敢,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神。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大雷雨过太湖》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风日”、“气似盛夏非初冬”、“去厓稍远声汹”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 情感抒发: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黄景仁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美景的赞美,还是对困难的坦然面对,都充分展示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1. 文化内涵
  • 自然崇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黄景仁通过《大雷雨过太湖》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
  • 生活哲学:诗中的“事已至此无恟恟”一句,传达了一种生活哲学——面对现实,不回避也不退缩,勇敢地面对未来。这种态度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大雷雨过太湖》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黄景仁的生活经历、人格魅力以及对自然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