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见月

三更方见月,身在乱峰中。
音乐鸟啼夜,旃檀香布空。
尘心云缕灭,人语谷声通。
不寐寻幽去,山深未可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见月》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介绍
  •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除了诗歌创作外,还精通音律与书法。
  1. 内容概述
  •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夜晚独自登山,看到月亮从乱峰中升起的景象。通过“三更方见月”和“身在乱峰中”等词句,展现了一种孤独而宁静的自然美。
  • 诗中也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苦闷。例如,“尘心云缕灭,人语谷声通”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之声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具体描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和象征,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山中见月》不仅仅是黄景仁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以及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