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废园

何人行乐处,零落见陂池。
草竟长于我,花还开向谁。
盛时来已晚,过客见同悲。
问讯樵苏者,模糊半不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旁废园》是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还反映了他内心的悲悯和对人间冷暖的深刻理解。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分析:

  1. 创作背景
  • 《道旁废园》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内容可以推测,这是诗人在经历了某种生活变故后所写。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失落感,以及对过去繁华景象的回忆。
  • 黄景仁曾人安徽学政朱筠之幕,受到器重。但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召试后,中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此后,因纳资为县丞,未补官而穷愁潦倒,赍志而殁。这段经历可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艺术特色
  • 《道旁废园》的语言精炼而富有感染力。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沉痛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心情。
  • 尽管内容较狭窄,但诗人的俊逸有余而深厚不足。这种矛盾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挣扎和矛盾。
  1. 情感表达
  • 诗中的“何人行乐处,零落见陂池”两句,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凉的景象,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无力感和悲观情绪。
  • “盛时来已晚,过客见同悲”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这里的“过客”象征着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匆匆而过的人们,他们虽然看到了曾经的辉煌,却无法真正地与之产生共鸣。
  • “问讯樵苏者,模糊半不知”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普通人生活的同情和关注。诗人通过询问樵夫和农夫,试图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但却只能模糊地得知一些信息。

《道旁废园》不仅是一首诗歌的文本解读,更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黄景仁的内心世界,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时,要保持一颗敏感而坚韧的心,勇敢地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