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十年事,凄然欲断魂。
一无如我意,尽可对君言。
刖屡足犹在,鞭多舌幸存。
相期著书好,归去掩蓬门。
遇伍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遇伍三》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祝愿。《遇伍三》作为黄景仁的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黄景仁少时家贫,常为衣食奔波。他曾入安徽学政朱筠之幕,受其器重。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黄景仁中二等,授官武英殿书签官。后纳资为县丞,未补官便穷愁潦倒,赍志而殁。
诗歌内容:《遇伍三》,全诗共四句,每一句均富有深意。“君问十年事,凄然欲断魂。一无如我意,尽可对君言。”这几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与安慰。其中,“一无如我意”体现了黄景仁的耿直和坦诚;“尽可对君言”则是鼓励友人勇敢面对现实,不必过分忧虑。
艺术特色:黄景仁的诗歌多写嗟贫叹苦、牢愁抑塞之情,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然而,尽管其作品内容丰富,却显得较为狭窄,缺乏更深层次的哲理探索和人文关怀。尽管如此,他的诗作仍具有很高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历史价值:黄景仁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独到之处,更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深刻变迁。通过阅读《遇伍三》,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对社会的反思。
《遇伍三》不仅是黄景仁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