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登菊江亭

结伴寻高躅,亭台曙色开。
风轻云漫卷,日暖鸟飞回。
菊水流芳去,莲洲拥翠来。
柴桑何处是,今古共徘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登菊江亭》是一首充满自然之美的古诗词作品。这首诗由清初著名诗人黄应松创作,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高远志向,与友人结伴同行,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下面将简要介绍此诗:

  1. 作者简介
  • 黄应松(约公元1630年—约公元1695年),字幼安,一字子寿,号柴桑,福建莆田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申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河南道监察御史、广西参议。后以忤权贵去官,遂侨居金陵。
  1. 诗歌原文
    结伴寻高躅,亭台曙色开。风轻云漫卷,日暖鸟飞回。菊水流芳去,莲洲拥翠来。柴桑何处是,今古共徘徊。
  • 结伴寻高躅,亭台曙色开。描述了诗人和朋友一起攀登高处的情景,清晨的阳光照亮了亭台,预示着一天的开始。
  • 风轻云漫卷,日暖鸟飞回。描绘了春风拂过的景象,温暖的阳光让鸟儿也回到了空中。
  • 菊水流芳去,莲洲拥翠来。描述了秋天时菊花已经凋零,而莲花和翠绿的洲渚则更加引人注目。
  • 柴桑何处是,今古共徘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思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在这江边徘徊。
  1. 主题思想
  • 此诗通过描绘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历史的感慨。

《春日登菊江亭》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也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沉思。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