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赈饥示官吏

大浸困淮扬,薰风来日边。
命公殿南服,河润同沦涟。
忆自高堰决,川后骄频年。
四载厄秋霖,耕耘功弃前。
民室尽悬罄,身不名一钱。
荡析将离居,公心恻然怜。
哀彼鸿雁鸣,保此家室全。
请蠲复请赈,封事常牵连。
天鉴俞孤忠,农得事春田。
今兹望有秋,秋水灌千川。
盲风挟淫雨,产蛙突无烟。
庐舍齧洪涛,民栖半在船。
飘泊随西东,有似乘风鸢。
乞食满道路,面黧两足骈。
州县十七八,春邮迄淮壖。
帝命往抚饥,公心凛冰渊。
日昃不遑食,宵中屡废眠。
聚米无成谋,仰屋徒茫然。
赖有西江粟,泛舟消忧煎。
矍铄马中丞,转输恩亟宣。
公首捐乡麦,运致何阗阗。
盐策恤诸商,五万佐施饘。
感激群有司,佽助盈囷廛。
父母方孔迩,井邑何忍迁。
水涸扫床藓,安于卧细旃。
恩浓乐更生,痛定悲前邅。
汲黯矫发粟,仁心千古传。
损馀补不足,天道平不愆。
公真社稷臣,开诚何拳拳。
作诗示官吏,气压舂陵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淮扬赈饥示官吏》是清代诗人宋荦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淮扬地区赈济灾民的事迹和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相关信息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淮扬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诗人因战乱或其它原因被迫移镇至此,恰逢灾情严重之年。
  • 社会环境:三纪河伯骄意味着过去三世纪河流泛滥成灾,沃野遍沦涟形容该地区土地肥沃却饱受水患之苦。
  • 个人经历:诗人在任期间,历经四年努力救灾,包括蠲租二百万、留漕惠颠连等措施,以减轻民众的苦难。
  1. 诗歌主旨与内容
  • 赈灾行动: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淮扬地区的赈灾行动,如疏瀹懋禹绩、留漕惠颠连,体现了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与支持。
  • 政治立场:诗中多次提及“吏议”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腐败和不公正待遇的不满和抗议。
  • 社会关怀: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灾区民众的生活状况的愿望。
  1. 艺术特色
  • 抒情方式:宋荦运用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社会现状,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希望。
  • 意象运用:诗中的河鱼、千里长川、危堤栖妇子等意象,生动描绘了灾区人民在灾难中的生存状态。
  • 语言风格:宋荦的语言简洁明快,既有豪迈的气概,也有深沉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歌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淮扬赈饥示官吏》作为宋荦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 后世评价:该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也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淮扬赈饥示官吏》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赈灾活动的诗歌,更是一幅描绘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苦难的画面。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人文关怀和高尚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