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楼吹角,酒醒灯花落。
梅未开残风又恶,今日元宵过却。
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
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
清平乐七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项鸿祚的《清平乐七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情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元宵佳节的感慨与思念。这首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项鸿祚,字子重,号东篱,明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其作品多以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政治理想为主。他的《清平乐七首》是一组描写元宵节景象的诗,其中第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个人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面对佳节时的复杂心情。
《清平乐七首 其二》中,“画楼吹角,酒醒灯花落”开篇即勾勒出一幅节日夜晚的画面,画楼中的灯火阑珊,随着夜深人静而逐渐熄灭。接着“梅未开残风又恶,今日元宵过却”表达了诗人对于梅花尚未盛开、天气恶劣而不得不度过一个平淡节日的无奈。这种对比增强了诗中的抒情色彩,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刻。
“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进一步渲染了节日氛围中的凄凉与哀愁。诗人用“翠绡弹泪千行”来形容内心的悲痛难以言表,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最后,“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则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寓意着无论个人经历多少变迁,都希望能够像春天的江水一样,最终流入宁静之地,表达了一种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清平乐七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绘元宵节夜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情感、富有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