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三首 其二

镂金蹙雾红衫薄,妆罢嫌迟。
出茧双眉,不遣春愁露一丝。
粉笺银沫云蓝滑,待写新词。
半晌寻思,闲教丁香画雀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三首其二》是清代诗人王时翔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该作品及其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时翔:清代著名文学家,字辑五,号翰臣,生于广西临桂。王时翔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曾官至江西布政使,其文学作品广受赞誉,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
  1. 诗词原文
    凉波倒浸层楼影,疏柳寒塘。帘里重阳。一朵秋花点鬓黄。无端惹起离人恨,不住回肠。约略新妆。曾把茱萸酒数行。

  2. 诗词翻译

  • 在凉波映照的秋日楼影中,疏落的柳树摇曳着,池塘边显得格外寒冷。帘子里透出的是重阳佳节的景象,一朵秋花点缀了鬓发,让它显得格外鲜艳。无端地惹起了离人的愁怨,那愁思不停地回荡在心头,仿佛难以平息。她略施粉黛,手中拿着茱萸酒,轻轻抿了几口。
  1. 诗词赏析
  • 意境之美:《采桑子三首其二》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致,其中“凉波倒浸层楼影”和“疏柳寒塘”等句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凄凉的秋日画面。
  • 情感之深:诗中提到“无端惹起离人恨”,透露出诗人对于离别的深深哀愁,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 文化内涵:通过提及茱萸酒和重阳节等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习俗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1.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此诗作于清中期,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文人墨客多感时伤怀。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时翔的创作往往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
  • 个人经历:王时翔的个人经历也为其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他曾任官江西布政使,可能亲历过一些社会变迁,这些经历都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王时翔的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传达情感。他的诗句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 结构布局:“凉波倒浸层楼影,疏柳寒塘”等句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而后“无端惹起离人恨,不住回肠”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最后“约略新妆,曾把茱萸酒数行”则是情感的回归与释放。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中国古典诗词:王时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特点,如意象的运用、抒情性、以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 清朝文化氛围:作为清代诗人之一,王时翔的作品同样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1. 读者反响与评价
  • 读者评价:王时翔的诗歌因其优美的文辞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受到广泛的好评,许多读者被其作品中的自然美景所吸引,同时对其深沉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共鸣。
  • 历史评价:历史上,王时翔的诗歌被视为清代诗词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意义与传统价值
  • 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王时翔的诗歌依旧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它们不仅是古代文学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统文化价值:通过对王时翔的诗歌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节日习俗、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王时翔的《采桑子三首其二》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成为了研究清代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