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 其四 夜坐

药栏镇日抛红雨。
清耿耿、翠梭鸳杵。
蓦忆两凭肩,夜夜传私语。
待寻好梦郎边去。
转玉绳、星低河鼓。
爇罢水沉香,冷落松枝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棠春·其四 夜坐》是清代王士禛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期:王士禛生活在清代,这一时期文人墨客普遍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词作为表达情感的主要文体之一,在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作者经历:王士禛(1634年—1711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号渔洋山人,江苏扬州人。他是清朝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散文家。王士禛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包括因政治原因而遭遇冤屈等,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1. 诗词原文
  • 原文节选:《海棠春·其四·夜坐》,“鸳鸯楼角黄昏雨。听断续、细腰香杵。鸳枕冷冰蚕,檐外风铃语。”这首词描述了一位女子在黄昏时分的情景,她坐在楼角听着雨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和敲击细腰香杵的节奏。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 语言风格: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意象,如“鸳鸯楼”、“黄昏雨”等,使得整首词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色彩。
  1. 作品价值
  • 文化价值:这首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尤其是对于女性生活状态的关注,展现了清代中叶文人的生活情趣。
  • 审美价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价值。

《海棠春·其四 夜坐》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情感的词,也是清代文人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反映。它展示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学风貌,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