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倚谯楼万象开,西南山翠欲飞来。
岭横天际明于黛,塔隐烟中矗似桅。
出谷碧云舒复敛,拂林白鸟去复回。
琅琊深秀堪神往,作赋惭非永叔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高倚谯楼万象开,西南山翠欲飞来。
岭横天际明于黛,塔隐烟中矗似桅。
出谷碧云舒复敛,拂林白鸟去复回。
琅琊深秀堪神往,作赋惭非永叔才。
《东壁楼望滁西南诸山》是唐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作者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诗歌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斗争,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王安石的诗作广泛涉及政治、哲学、历史、军事等多个领域,其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
诗歌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诗歌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滁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王安石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古代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琅琊”、“酿泉”和“醉翁亭”均为滁州著名的景点,分别代表了自然之美、历史遗迹以及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王安石的《东壁楼望滁西南诸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