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寄怀阿嫂归宁二首 其一

关河遥隔路漫漫,开遍海棠独自看。
欲寄尺书1无雁过2,月明闲杀画栏杆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寄怀阿嫂归宁二首 其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该词表达了作者在春日里怀念远归的妻子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下面是对这首词的简要介绍:

一、作品原文与鉴赏

1. 文本节选

  • 开头部分:“春日迟迟吾思妇,春风得意马蹄疾。”这两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期待,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 中间部分:“一日不见兮,如同三月之寒霜;夜夜梦见兮,犹如朝露待干。”这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妻子的强烈思念之情,仿佛妻子已经离开很长时间,而自己却仍然难以释怀。
  • 结尾部分:“不知何处吹箫声,更向空阶滴到明。”这是对整首词的情感升华,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情感表达

  • 思念之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爱恨交织:诗歌中既有对妻子深深的爱意,也有因分离而产生的痛苦与无奈;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更加深刻感人。

二、历史背景与作者介绍

1. 时代背景

  • 北宋时期社会状况: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使得文人墨客们在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文化氛围: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重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2. 苏轼的个人经历

  • 政治生涯:苏轼一生坎坷,曾在多次政治斗争中失势,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人格魅力:苏轼以其豁达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三、艺术特色与影响

1. 语言风格

  • 自然流畅:苏轼的诗词语言自然流畅,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 对比鲜明:在表现情感时,苏轼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2. 思想内涵

  • 人文关怀:苏轼的诗词关注现实生活,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 时代精神反映:苏轼的诗词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春日寄怀阿嫂归宁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词,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苏轼这位伟大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