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时 闺怨

宝瑟凄凉怨岁华。
倚窗纱。
个侬生性似杨花。
逐风斜。
忽听一声啼杜宇,自嗟呀。
年年啼罢不还家。
只天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平时·闺怨》是清代董元恺所作,一首充满哀怨的诗词。下面将围绕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内容概述
  • 宝瑟凄凉怨岁华: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忧伤的画面,宝瑟的凄凉声和岁月的流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倚窗纱。个侬生性似杨花:这里通过比喻,将主人公比作飘忽不定的杨花,暗示了她的漂泊无定和无奈。
  • 忽听一声啼杜宇:诗句中的“杜宇”即杜鹃,象征着哀怨和离别。突然传来的杜鹃叫声,让主人公感到更加孤独和悲凉。
  • 自嗟呀。年年啼罢不还家:这句表达了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和对家的深深思念。
  • 只天涯:以“只”字结束,强调了主人公的无奈和远方的寂寞。
  1. 主题深化
  • 闺怨:《太平时·闺怨》直接标明了其主题,即闺中女子因丈夫出征而心生怨恨的情感流露。
  • 人生无常:诗中通过杨花和杜宇的比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感慨。
  • 离愁别绪:诗中反复出现的“啼杜宇”和“只天涯”,展现了主人公因思恋远行亲人而产生的深切离愁。
  1. 创作背景
  • 《太平时·闺怨》的创作时间与作者董元恺的生活背景有关。董元恺生活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许多家庭都面临着分离的痛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创作的这首《太平时·闺怨》很可能是在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身边人的遭遇,以此来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和感受。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太平时·闺怨》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意象,如“宝瑟”、“杜宇”、“杨花”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也加深了诗歌的主题表达。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又有细腻的心理刻画,使读者能够在短短几句中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
  1. 文化价值
  • 女性视角:《太平时·闺怨》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出发,展示了闺中女子的内心世界,这对于研究清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 情感共鸣:这首诗通过描绘闺中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成为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太平时·闺怨》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作品,它更是一幅描绘古代女性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特点,还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代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和无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