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殊口道场歌

我昔寻花如寻山,不惜百里相跻攀。
我今爱山如爱酒,岂辞竟日杯在手。
春深联辔听莺鸣,上登培塿下泽薮。
欣闻雪岭有珠宫,文殊涅槃栖此中。
只今番僧阐象教,广张罪福诱愚蒙。
撞钟吹螺供奉具,贝叶喽啰朝复暮。
观者云集施金钱,老少牛驴塞行路。
就中首座属阿谁,竞说沙弥是导师。
三生公案吾不晓,前尘幻影姑阙疑。
独爱神清肤玉雪,光音原与常儿别。
不学阳翟货居奇,安知造就非上列。
是日恶伎进西凉,牛鬼蛇神闹佛场。
夜叉双鬓浑弥戾,修罗两掌尤披猖。
我为皱眉深惋惜,如此道场真戏剧。
刹那倒竖久凌夷,掠影希光纷狼籍。
归途瞪目再寻山,山笑人忙我自闲。
静中省识西来意,灵鹫端的满人间。
于今重扫尺宅去,好与白云常往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文殊口道场歌》是一首描绘寻花、爱山之情的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文殊菩萨道场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作背景
  • 《观文殊口道场歌》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它可能是在宋代或更早的时期完成的。诗中通过描述春日登高、听莺鸣、上山寻访等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该诗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他们往往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自然和宗教有深厚的情感。同时,这也体现了宋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风格,即以自然景物为载体,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1. 诗歌主题
  • 《观文殊口道场歌》的主题是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诗人通过对文殊菩萨道场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信仰以及对佛教艺术的欣赏。
  • 同时,诗中也隐含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如“我今爱山如爱酒”、“春深联辔听莺鸣”等句子,都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 诗歌结构
  • 这首诗的结构较为规整,采用了传统的四言或七言诗歌形式,每句字数大致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
  • 诗中的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如“春深联辔听莺鸣”、“欣闻雪岭有珠宫”等句子,都展现了诗人对语言的精凿和对美的追求。
  1. 诗歌赏析
  • 《观文殊口道场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宋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春深联辔听莺鸣”、“上登培塿下泽薮”等,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场景之中。
  1. 历史影响
  • 《观文殊口道场歌》在宋代及以后的文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后世许多文学作品引用或改编,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参考。
  • 该诗也被视为宋代文人诗词创作的典范之一,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观文殊口道场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宗教色彩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