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天津闻大驾驻潼关三日

词客惊魂访旧畿,王良策马野鸿蜚。
身兼雄剑无长物,心与龙旗共壮飞。
阅武宫前种杨柳,海光寺口盛蔷薇。
今日并随城郭尽,苏仙何处更沾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抵天津闻大驾驻潼关三日》是曾广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清末近现代初,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作者的情感体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曾广钧,字重伯,号伋庵,又号伋安,湖南湘乡人。他是曾国藩的三子曾纪鸿的儿子。曾广钧在光绪十五年(1909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改任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官至广西知府。其生平事迹体现了晚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人的命运。

  2. 诗歌原文:词客惊魂访旧畿,王良策马野鸿蜚。身兼雄剑无长物,心与龙旗共壮飞。阅武宫前种杨柳,海光寺口盛蔷薇。今日并随城郭尽,苏仙何处更沾衣。

  3. 主题内容:《抵天津闻大驾驻潼关三日》表达了作者在听闻国家大驾驻兵潼关时的心情。诗中描绘了作者亲眼目睹国家重要军事活动的场景,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时刻的个人感慨。诗中的“王良策马野鸿蜚”形象地描述了军队的雄壮气势;而“心与龙旗共壮飞”则传达了作者内心激动与自豪的情感。此外,诗中的景物描写如“阅武宫前种杨柳”、“海光寺口盛蔷薇”,增添了诗中的地域色彩与人文气息。最后,通过“苏仙何处更沾衣”的抒情结尾,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首《抵天津闻大驾驻潼关三日》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幅反映当时政治和社会状态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深入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能深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其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