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钧
丁丑人日敬寄京师呈家大人作 此诗是十二岁诗人写给家人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天人精契建寅初,人境虽嚣且结庐。 喜听双双占鹊报,谨从六六数鱼书。 学诗诸弟粗成草,健饭慈闱自种蔬。 手订课程三十种,敢忘严训废居诸。 注释: 1. 天人精契:指与自然法则相契合。建寅:建寅年,即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之间。 2. 人境:指进入人世的世界。嚣:喧嚣。 3. 喜听:喜欢听到。双双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和意象的妙处;最后参考各选项的表述,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具体赏析。 “击毂车声喧法曲”,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车轱辘滚动的声音喧闹着,奏响了那令人心醉神迷的乐调。“毂”,车轮的中心部分,即轮子中心的那个孔洞,这里用来代指车轮。
才为皖公亲翠囐,又思蒋妹到青溪。 侍亲话夜鸡鸣早,忆弟看云雁叫悽。 双桨待迎红烂漫,一轮先碾碧琉璃。 西梁山色知何处,准备看他浅黛低。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译文: 在戊寅年二月的夜晚,我带着弟弟从安庆出发前往江宁,那时我只有十三岁。刚刚为皖公的亲切而高兴,又思念着远在青溪的蒋妹。晚上和母亲一起度过,听着鸡鸣声早早入睡;想起远方的弟弟,看到天空中的云彩就忍不住伤心。船桨划过水面
这首诗是诗人在十二岁时写给家大人的,写于丁丑年的人日节。 第一句“去岁征鞍卸洛瀍”,意思是去年(去岁)我卸下了出征时的鞍具,离开了洛阳。洛,洛阳;瀍,即瀍水,流经洛阳城北。 第二句“隔趋庭日祇经年”,意思是自从去年离开洛阳以来,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家了。趋庭,《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夫子在三贤之下,由之瑟然,视其缶,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后以“趋庭”指代自己的父母
【注释】 ①登舟:指乘船。一夕:一夜,一个晚上。对酒:饮酒,作诗。偶成:即兴之作。阅云梯关:游历云梯关。云梯关为三国时蜀后主刘禅投降魏文帝曹丕的地点。清江浦:地名,故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南。丁亥十月:《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注引《汉晋春秋》:“(陆)逊以十二月,至西陵。是岁(公元249年),冬十一月,孙权薨。”“丁亥”即十一月。其一:次一首。 【赏析】 这是诗人乘船夜行时的即兴之作
【注释】 芦林潭:地名。月忆家:指在月光下怀念家乡。偶成:即兴之作,没有经过精心构思。回文戊子九月:回文诗是每句诗的末尾字都倒序读来与原句相同。戊子:年号,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18—756),这里借代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九月:指诗人所在时代或其时令。 【译文】 一年又过去了一去不复返如飞蓬。我来到水边向南行又向西行。秋岸蓼花随着急浪翻飞,暮潭芦絮随风飘荡轻扬。愁生碧落月初斜倚枕头
登舟一夕对酒偶成时从阅云梯关归清江浦丁亥十月 瓮城才到又将离,天遣羁人汗漫驰。 黄运合流淮涨碧,青齐分省洛尘缁。 客心赖解山川趣,诗卷长留惆怅词。 北斗觚棱天咫尺,论都欲赋更然疑。 译文: 刚刚到达瓮城就要离开,天意让人在这片天地之间随意驰骋。 黄运(黄河的水流)汇入淮水,淮水上涨波光如碧。 齐鲁地区(山东半岛)分别隶属于河南、安徽两省。 我的心情需要借助山水来缓解
【诗句释义】: 逆风东下橹(船)邅回,狂雪如山浪势催。早读二严无恐怖,时吟七字有疑猜。玉颜几日成离忆,贝齿当年诩辨才。为问湖光山翠里,烟波谁见画船来。 【译文】: 逆风中,船只向东航行,却遇到狂乱的暴风雪,仿佛是山一般的大雪。早晨起来诵读经书没有恐惧的感觉,时常朗诵七言律诗充满疑惑和猜想。美丽的容颜几天后便化作离愁别绪,当年以能辨别言辞著称。请问这湖光山翠的景色中,是谁看到了我的画船归来?
注释: 雁下平芜秋气深,要从湖海试雄心。 - 雁群飞下平展的草地,秋天的气息更加浓重。我打算在湖海间试炼自己的雄心壮志。 - 从字面意思理解,这里的“要从湖海试”可能意味着在湖海间进行某种活动或挑战,而“试雄心”则表明作者想要展示自己的雄心壮志。 玉龙灰尽难成烛,彩凤归来不听琴。 - 玉龙(比喻才华横溢之人)已经耗尽了所有的才华,变得黯淡无光,难以成为照亮人心的明灯
【注释】 登舟一夕对酒偶成:乘船过夜,饮酒赋诗。对酒,指在船上喝酒。偶成,即“即兴成章”。 长亭衰柳晚萧萧:指秋天的景色。长亭,设在水陆交通要道上的行人站。这里泛指旅途中供行人休息的长亭。 谁与孤蓬话寂寥:问是谁能陪我聊解愁怀? 桦烛明星方昨夕,布帆微月又今宵:用星宿和月亮来比喻时间。桦烛,即寒星。明星,即新月。 怀人并是怜华袖:怀念的人正是因衣袖而伤心。 得句先教寄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