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方广寺僧

蝉蜕污泥有遁心,桃源不比藕丝深。
请看山水清嘉地,尽属人天祇树林。
滇桂风烟通鸟道,朱张讲树作龙吟。
已惊奇绝祝融力,更向东南秀一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方广寺僧》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诗人曾广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寺庙僧人的敬仰和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赠方广寺僧》的作者曾广钧,字重伯,号伋庵,又号伋安,湖南湘乡人。他为曾国藩长孙,曾广钧在光绪年间中进士后,曾任广西知府。甲午战争后,他转而仕途于广西,并在官场上有一定的成就。

  2. 诗歌内容解析:该诗开篇“蝉蜕污泥有遁心”,意指僧人超脱世俗,不染尘埃。接下来“桃源不比藕丝深”,意味着理想的境界远非尘世可比,有着更加深远和纯净的意味。诗中的“请看山水清嘉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与赞美,认为这些地方是最值得人们欣赏的。“尽属人天祇树林”,进一步强调了山林的神圣和美丽,以及僧侣在其中修行生活的清静和庄严。“滇桂风烟通鸟道,朱张讲树作龙吟”描述了云南和广西的山川风物和佛教文化,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僧人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赞赏,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愿望。

  3.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成就,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而且反映了清代末年的社会生活和文人心态。《赠方广寺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位置。

  4. 历史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朝末年,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变迁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借诗文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曾广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5.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被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方式。而自然山水则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情的重要对象。曾广钧的这首《赠方广寺僧》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6. 审美体验:对于读者来说,《赠方广寺僧》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审美体验。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对于心灵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于高洁品格的追求。这种美的体验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它能够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引发共鸣。

《赠方广寺僧》不仅是曾广钧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诗歌艺术,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