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事杂感 其二

诸天世界尊龙象,今日山川孕豕蛇。
南牧朱波窥藏地,西流黑水入恒沙。
圣谟未许挑疆敌,贤劫居然到佛家。
别有奇谋存属国,三年转粟赖褒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近事杂感》是清朝文学家、政治家林则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为钦州知州期间,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与不屈。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分析:

一、诗歌原文

  1. 近事杂感 其二

远游归思倍凄酸,
故国山川入梦间。
莫怪多情怀旧客,
天涯身是旧时山。

  1. 远游归思倍凄酸,
  • “远游”指的是作者远离家乡,长期在外做官的经历。这里的“归思”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愈发强烈。
  1. 故国山川入梦间,
  • “故国”指的是作者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国家,这里特指作者的故乡。“山川”则是故乡的自然景观。这句诗意味着那些熟悉的山川景色已经深入到作者的梦中,成为他日夜思念的对象。
  1. 莫怪多情怀旧客,
  • “多情”在这里是指作者对于故乡的深情。他之所以会如此多愁善感,是因为他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1. 天涯身是旧时山,
  • “天涯”表示作者身处异地,远离故乡。但即使身处异乡,他也感到自己像是回到了故乡一样。这里的“旧时山”指的是故乡的山,也是作者心中的一个象征,代表着他的根和源。

二、创作背景

林则徐作为清朝的一位著名官员,曾长期担任地方行政职务,并因政治原因被流放至海外。在此期间,他多次回到故乡,与亲友共度时光。然而,长期的分离和流放使他对故乡的思念日益加深。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近事杂感》。

三、艺术手法

  1.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昔日的故乡与现在的流放地之间的差异,突出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厚感情。昔日的故乡充满生机和活力,而现在的流放地则显得荒凉和冷漠;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对于故乡的渴望更加强烈。
  2. 象征:诗句“故国山川入梦间”,将故乡的自然景观与梦境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象征意义。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安宁的追求。
  3. 抒情:整首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诗人通过直白而深情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了他的心声。这种抒情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效果,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文化价值

《近事杂感》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流放生活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具有个人意义,也体现了整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

《近事杂感》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