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襄公挽词 其四

属从湘上趋东国,噩耗惊闻涕满衣。
非我受恩知己感,如公至性待人稀。
罗江汨水同悲咽,澧芷湘兰渐式微。
寿迈七旬勋万里,秉灵川岳已全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左文襄公挽词 其四”是曾广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作于清末民国初年。这首诗不仅是对曾国藩这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曾广钧(1866年—1929年),湖南湘乡人,字重伯,号伋庵,又号伋安,曾纪鸿长子。光绪十五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授翰林院编修。他在甲午战争后官至广西知府,以文学著称于世。他的诗歌多表现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尤其对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的历史变迁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达。
  1. 作品原文
    夜看北斗坐中宵,久讶三台祲不销。
    榕峤忽传飞电到,松心竟为岁寒凋。
    全将浩气还天地,更作明神翼圣朝。
    图史馨香有磨灭,不磨名字在云霄。

  2. 诗句解析

  • “夜看北斗坐中宵,久讶三台祲不销。”表达了诗人深夜观星,感叹时光流转,星辰变换的景象。这里“三台”指的是北斗七星,象征着权威与指引,而“久讶”则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惊讶感。
  • “榕峤忽传飞电到,松心竟为岁寒凋。”描绘了一幅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得诗人心情激动的情景。榕峤(指山峦)传来飞电,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喜讯或是重大变故。松树因寒冷而凋零,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岁月变迁带来的哀愁。
  • “全将浩气还天地,更作明神翼圣朝。”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遗志的传承和推崇,认为英雄的浩然正气应当回归自然,并激励着圣朝的未来。
  • “图史馨香有磨灭,不磨名字在云霄。”意味着历史上的英雄事迹虽然随着时间消逝,但他们的名字和精神却依然高悬于天际,永不磨灭。
  1. 历史背景与主题思想
  • 曾广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晚清名将曾国藩的怀念和敬仰。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其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弘扬英雄主义精神,强调历史人物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能够穿越时空,继续激励后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责任感的深刻理解。
  1. 艺术特色
  • 曾广钧的诗歌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而具有深度。例如,通过北斗和飞电的象征来暗喻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变化。
  • 结构上,这首诗遵循传统七言律诗的格式,每句字数整齐,音韵和谐。这种严格的格律形式使得诗歌的朗读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尊重和继承。

《左文襄公挽词 其四》不仅展现了曾广钧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反映了晚清时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