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纱·杜鹃

一角斜阳照绿苔。
桃花历乱李花开。
多情拚不上楼来。
风日无如江渚好,年华莫被杜鹃催。
闻声喜是远人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杜鹃》是清朝诗人曾廉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词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曾廉,字伯隅,生于1856年,卒于1928年,祖籍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今属湖南邵东县汪塘乡)。他是一位进士出身,曾任国子监助教,参与了《大清会典》的编修工作。
  • 政治生涯:曾廉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上书朝廷,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行为,被视为反对新学运动的旧教人士。后来他在清末的列强入侵中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积极参与抵抗外侮的活动。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词中的“一角斜阳照绿苔”以及“桃花历乱李花开”,通过描绘春日景致来隐喻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的孤独感。而“多情拚不上楼来”则表达了一种深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 意象运用:词人运用了“杜鹃啼血”这一传统意象,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也暗喻了内心的悲怆与期待。杜鹃声声唤不回游子的情节,反映了作者对友人或志同道合者的深切思念。
  1. 历史背景
  • 时代环境:该词作于清末民初之际,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为曾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社会内容。
  • 社会动荡: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战乱,许多文人墨客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忧世之感。

《浣溪纱·杜鹃》不仅是一首艺术成就颇高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末社会变迁与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轨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