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归曰归指故乡,岂期露宿风餐,便为异域招魂客;
有弟有弟今诗伯,从此孤儿寡妇,付与天涯急难人。
挽凌紫巘联
介绍
《挽凌紫巘联》是曾国藩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他对于游子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挽凌紫巘联》是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所创作的一副对联。此联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对联:
作者介绍:《挽凌紫巘联》由曾国藩创作于清朝末期,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与军事家。他曾任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务,并因其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贡献而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作品原文:
曰归曰归指故乡,岂期露宿风餐,便为异域招魂客;
有弟有弟今诗伯,从此孤儿寡妇,付与天涯急难人。内容解读:《挽凌紫巘联》通过两个部分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第一部分“曰归曰归指故乡,岂期露宿风餐,便为异域招魂客”描绘了一位远离故土的人在外漂泊的艰苦生活,以及他因思乡而感到的痛苦与无奈。这种描述反映了当时许多游子的生活状态,他们远离家乡,面对艰难险阻,却不得不选择留下以应对各种挑战。第二部分“有弟有弟今诗伯,从此孤儿寡妇,付与天涯急难人”则转向了作者自己的境遇,表达了他在国家动荡、个人命运多舛的时期里,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这里的“诗伯”指的是杜甫的尊称,用以比喻其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的贡献。
艺术手法:该对联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比游子的艰辛和自身的命运,以及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大义相结合的艺术处理,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对联中的典故和比喻丰富了其内涵,使读者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作者的感慨和思考。
历史背景:在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下,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首领,经历了多次战役和政治斗争。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对抗外国侵略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都深深影响着他创作的对联,使其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载体。
文化意义:这副对联不仅是对游子生活的描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观念的一种体现。它传达了一种超越个人生死的价值观,即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
《挽凌紫巘联》不仅仅是曾国藩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写照。通过对这对联的解读,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刻的情感世界,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