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萧汉溪母联

四年使节甫归程,岂期游子春晖,寸草难留三月景;
八十老翁应破涕,为道文孙秋捷,佳音报与九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萧汉溪母联》是清代诗人曾国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悼念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四年使节甫归程,岂期游子春晖,寸草难留三月景;八十老翁应破涕,为道文孙秋捷,佳音报与九原人。

  2. 诗歌解析

  • 第一联:“四年使节甫归程”,描述了作者作为使节四年之后回到家乡的情景。这里的“甫”字表明刚刚发生的动作,而“归程”则暗示了旅途的辛劳和回归的喜悦。
  • 第二联:“岂期游子春晖”,“游子”一词常用来指外出求学或旅行的人,这里可能暗指作者的子女或其他亲人。而“春晖”指的是春天的阳光,常用来比喻温暖的关爱或恩泽。这一句表达了对亲人归来的期待和感慨。
  • 第三联:“寸草难留三月景”,这里的“寸草”指的是小草,象征着生命之脆弱。而“三月景”指的是春天的景象。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即使像小草一样的自己也无法留住春天的美好。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亲人离世的悲痛。
  • 第四联:“八十老翁应破涕”,这里的“八十”指的是年岁已高。而“老翁”指的是老人,通常用来称呼长辈。“破涕”意味着摆脱悲伤。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在得知亲人离世时的心情转变,从悲伤到接受现实。
  • 第五联:“为道文孙秋捷”,这里的“文孙”指的是自己的子孙,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秋捷”指的是秋季的收获或胜利。这一句可能是在向去世的亲人报告他们的后代在秋天获得了某种成就或好消息。
  • 第六联:“佳音报与九原人”,这里的“九原”指的是坟墓所在地,也就是阴间。“佳音”指的是好消息或好消息。这一句可能是在向去世的亲人传达他们的消息或消息已经传达到了他们所在的世界。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亲人的怀念和哀悼。通过描述自己作为使节回国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团聚的喜悦;通过表达无法留住春天美景的无奈,反映了对逝去时光的哀伤;最后通过讲述家族的成就或信息传递给九原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的愿望。
  1. 语言特色
  •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春晖”象征着温暖和关怀,“寸草”和“三月景”则用来形容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 诗句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感觉,使得整首诗流畅连贯。每一句都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艺术画面。
  1. 历史背景
  • 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借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因此,《挽萧汉溪母联》不仅是一篇悼念亲情的诗歌,也是对晚清社会的一种反思和记录。

通过深入理解《挽萧汉溪母联》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更是对生命无常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