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毛鸿宾母联

诀别夫君十七年,如今泉壤相从,道有子为黄门给事;
痛哭慈母一千里,尚愿水浆少进,留此身立青史功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毛鸿宾母联是曾国藩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其成就的自豪。以下是关于挽毛鸿宾母联的相关介绍:

  1. 作者背景
  •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晚号文正公,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他是清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政治、军事及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文学贡献:曾国藩的文学成就同样显著,他的散文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被后世称为湘乡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此外,他亦擅长诗歌创作,其诗作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精髓。
  1. 作品原文
  • 诀别夫君十七年,如今泉壤相从,道有子为黄门给事。痛哭慈母一千里,尚愿水浆少进,留此身立青史功名。
  1.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挽毛鸿宾母联在语言上非常讲究对仗,每句都呈现出严密的结构,如“诀别夫君十七年”与“痛哭慈母一千里”,“道有子为黄门给事”与“尚愿水浆少进”,这样的对仗使得整副对联显得尤为和谐与庄重。
  • 情感深沉:这副对联深刻地展现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对其成就的自豪。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逝者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望,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深度和人生智慧。
  1.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精神:挽毛鸿宾母联的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家族荣誉和道德观念的重视,也展示了作者本人的政治理念和人文情怀。这副对联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挽毛鸿宾母联不仅是一副对联,更是曾国藩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体现,它以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