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令题明赵忠毅公铁如意

君不见天启初载国步频,逼迫英彦如束薪。
龙章凤姿膏斧踬,狐鸣枭噪腾要津。
大珰滔天不足道,群小罗拜马头尘。
执笏无因殛元恶,请剑未许枭佞臣。
觥觥赵公天所鉴,年年磨铁影随身。
世事万端不称意,惟有此铁还可人。
誓将袖椎击逆竖,休教铸错污君亲。
星光晱晱趋朝夜,霜气棱棱拜疏晨。
一回摩挲一洒泪,寸心如石肠如轮。
高皇有灵尚来鉴,小臣此志何由伸。
一朝荷戈西出塞,辜负白铁悔因循。
茄花枯尽委鬼灭,可怜明社亦荆榛。
二百年来馀此物,万劫不敝唯精神。
世人蠢蠢宝珠玉,如君乃获希世珍。
老铁耐寒终得主,岂有正气长郁湮。
请君雪夜倚阑看,金精上烛撼星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何大令题明赵忠毅公铁如意”是曾国藩创作的诗作。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1. 背景介绍
  • 时代背景:《为何大令题明赵忠毅公铁如意》创作于清代,天启初年,即公元1621年左右。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各种政治力量在朝堂上激烈角逐。
  • 个人经历:曾国藩作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从政初期的种种磨难,目睹了朝廷内外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现象。
  1. 内容解读
  • 社会现状:诗中“君不见天启初载国步频”表达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频繁动荡的状况,英杰之士如同被束缚的稻草一般,无法施展才华。
  • 个人遭遇:“逼迫英彦如束薪”,反映出作者在仕途上的困顿,以及他对于正直官员的无力感和无奈。
  • 理想与现实:“龙章凤姿膏斧踬,狐鸣枭噪腾要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述了那些依附权贵、操控舆论的小人得志的现象。
  • 自我期许:“大珰滔天不足道,群小罗拜马头尘”,表明尽管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自己仍坚持正义和原则,不愿随波逐流。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清代文人的代表作,《为何大令题明赵忠毅公铁如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 思想启示:诗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对于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抗争,以及在逆境中坚持信念的勇气和决心。
  • 历史反思:通过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描绘,诗人引发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社会影响
  • 激发共鸣:这首诗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语言,激发了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公正和个人价值的思考和共鸣。
  • 启发后人:诗中所体现的精神和态度,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激励人们在面临困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曾国藩的《为何大令题明赵忠毅公铁如意》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社会正义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