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翻江海,争奔且未阑。
古来名利客,谁不到长安。
独立看参昴,横天如此寒。
肯能寻冷淡,夜夜照檐端。
岁暮杂感十首 其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暮杂感十首·其九”是曾国藩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表达了他在岁末时节对时光流转、个人境遇和国家命运的感慨。
《岁暮杂感十首》是清代文人曾国藩所作,以表达作者在岁末时节对人生、政治与自然的感悟。该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透露出他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情感。以下是关于这首古诗的分析:
创作背景:曾国藩的这首诗是在其晚年创作的,通过对比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曾国藩身处动荡的时代,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感慨。同时,他也借此机会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诗歌原文:
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首五秋。
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
尊前瓦注曾于局,脚底红尘即九州。
阳和未老貂先敝,暖气初回鸟竟知。
游子情怀随地远,天家雨露及时施。
小儒莫献升平颂,幸傍龙楼睹上仪。诗歌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首五秋”反映了曾国藩对于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则表达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名利的淡泊。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心态,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岁暮杂感十首·其九》不仅是曾国藩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深刻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曾国藩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