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 其三

垂耳甘刍豆,儒冠信误人。
长为羁旅客,嗟汝少年身。
物极能思返,天心会好仁。
鹿鸣歌旨酒,滴滴入君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是清代诗人曾国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还反映了其对恩师的尊重和依恋。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歌背景与作者
  • 作者介绍: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号止翁,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中国清朝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曾创办洋务事业,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思想。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咸丰三年,当时曾国藩正在江西吉安任知府。他的好友郭筠仙在这一年去世,曾国藩得知噩耗时心情十分沉痛,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表达哀思的古诗。
  1. 诗歌原文与解析
  • 原文:《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展转看书字,嗟君亦老苍。昊天真藐藐,白日故堂堂。日日怀刘子,时时忆郭生。仰天忽长叹,绕屋独巡行。
  • 诗意解读:诗的开头表达了自己因郭筠仙的逝世而陷入悲痛的心情。”展转看书字”意味着曾国藩夜不能寐,反复阅读郭筠仙留下的书信和诗作。”嗟君亦老苍”则直接点出了郭筠仙的衰老状态,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朋友逝去的哀伤。
  • 情感抒发:诗中多次使用“嗟”来表达悲伤之情,如“嗟君亦老苍”、“仰天忽长叹”,显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哀伤和无奈。
  1. 诗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此诗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客观景物结合起来。通过描绘自己的孤独与郭筠仙的离去,形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舍。
  • 语言精炼: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波动,没有多余的修饰,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质朴和真实。
  1. 文化与历史意义
  • 师道传承:曾国藩对恩师郭筠仙的尊重和怀念,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师道”精神的一种弘扬。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作品更显珍贵,有助于后人了解和传承这种高尚的精神风貌。
  • 文学作品的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它的历史价值在于能够让我们窥见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通过对《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这首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曾国藩的文学才华不仅仅在于其诗歌艺术的成就,更在于他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