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 其四

闲闲观物化,耿耿究时喧。
谊士羞要誉,廉夫重报恩。
贾憎惟片语,求福实多门。
种蕙怡幽独,归休勿复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其四”是清朝诗人曾国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作于清朝时期,表达了曾国藩的心境与思想。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涵,号涤生,晚号刚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今属湖南省)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担任过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要职,对清朝末期的政治、军事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深沉的人生感慨。

《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其四》的原文如下:
日日怀刘子,
时时忆郭生。
仰天忽长叹,
绕屋独巡行。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诗人每日怀念着朋友刘子,时刻惦记着郭生,这种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使得诗人不禁仰天长叹,独自在屋内巡行,寻找心灵的慰藉。整首诗以“长吁短叹”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自身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思考。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展现了清代诗歌的典型特征。首先,其语言质朴而真挚,不事雕琢,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其次,诗歌结构严谨,情感层次分明,从思念到感叹再到巡行,层层推进,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张力十足。再次,诗歌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透露出诗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追求。最后,作为一首赠答之作,其背后蕴含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显示了诗人的深邃思想和高远志向。

《得郭筠仙书并诗却寄六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意蕴和哲学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深入了解到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