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擎日映波红,此去扶桑直向东。
鲸眼常明无月夜,鲎身能使不帆风。
天书捧到恩应渥,唐帕传来语尽通。
想见中山迎使节,踏歌齐拥紫髯翁。
送徐亮直编修奉使琉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徐亮直编修奉使琉球》是清代诗人惠士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当时中国与琉球国之间的密切关系,还展现了诗人对使者徐亮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他成功使命的期待和祝福。
惠士奇,这位清朝的学者、诗人,在文学和学术上有着丰富的成就。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虽未明确,但可以推测它是在清朝康熙时期完成的,这从诗中流露出的时代背景可见一斑。
惠士奇通过对徐亮直编修奉使琉球这一历史事件的描写,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使命结合起来。诗中“海神擎日映波红”等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比喻徐亮的远行,象征着徐亮直编修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诗中的“此去扶桑直向东”,则直接点明了徐亮直编修即将前往的目的地——琉球国。
在艺术手法上,惠士奇运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形式,即七言律诗。这种形式严格遵循平仄声调的规则,使得每一句都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同时,诗中也融入了许多典故和象征,如“鲸眼常明无月夜”中的“鲸眼”,暗喻着徐亮直编修的智慧和远见;而“紫髯翁”则可能是当地的一种象征性人物,代表着尊贵和荣耀。
《送徐亮直编修奉使琉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还能深入理解清代与琉球国的外交关系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