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除夕,阮亭广陵署中守岁

节序惊心残腊尽。同云襞雨寒犹紧。
小暖逼炉烟。江春入旧年。
芳柑传绮席。好事过除夕。
香雪动园梅。春回人未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菩萨蛮•除夕,阮亭广陵署中守岁》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词作。在欣赏这首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1. 作者及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彭孙遹(1634-1700),字骏堂,号松门,江南丹阳人,清代著名诗人,有“清初词坛第一手”之称。他的作品以诗词为主,其中不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佳作。
  • 创作时间与地点:据诗题所指,创作时间应在清代顺治年间,地点则在广陵(今扬州)。这一时期的扬州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文人墨客云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诗词原文与译文
  • 原文:《菩萨蛮•除夕,阮亭广陵署中守岁》(节选)节序惊心残腊尽。同云襞雨寒犹紧。小暖逼炉烟。江春入旧年。芳柑传绮席。好事过除夕。香雪动园梅。春回人未回。
  • 译文:新年将至,但季节似乎还未完全转换。天空中的云层像被折叠起来一样紧密,天气依然寒冷。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室内的火炉也散发出了淡淡的烟味。江面上的春色已经融入了旧年的景色中。桌上摆放着美味的柑橘和精美的菜肴,为守岁时的人们增添了欢乐。好的事情接连不断,直到除夕的到来。园中的梅花在春风中摇曳,仿佛在欢迎春天的到来。然而,人们却未能及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仍旧在家中等待。
  1. 诗词的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云层、寒气、炉烟、江春等,营造了一种冬日的氛围。同时,这些自然景象又与人物活动相互映衬,如炉烟象征着温暖,江春则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 情感表达:词中透露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以及对即将过去的旧时光的留恋。通过对比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温暖,诗人表达了一种从冬到春的自然更替,以及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敏感和期待。
  • 修辞手法:词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同云襞雨”形容冬日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生动地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此外,还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1. 历史与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词创作于清朝顺治年间,正值清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文化交融的时代,许多文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
  • 地方特色:词中提及的“广陵署中守岁”,指的是在扬州的一个官府内度过除夕夜。扬州作为当时的文化重镇,有许多文人聚集于此,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 社会风貌: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些风貌。例如,人们在除夕夜的活动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1. 词作的文化价值
  • 审美价值:此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清代词坛上的佳作之一。它展现了词人在艺术上的才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教育意义:《菩萨蛮•除夕,阮亭广陵署中守岁》不仅是一首描写节日氛围的词作,也是一部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这首词,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词人在创作时的用心良苦。

《菩萨蛮•除夕,阮亭广陵署中守岁》不仅因其优美的词句而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被历代学者研究和传颂。这首词不仅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