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矶

鱼亭东下二百里,碧沙锦石清相于。
渐江脉竭泉眼涸,四十七濑成沟渠。
春雨骤至连日夜,万川汨汨争归墟。
奔涛聒天沤拥树,潏湟漰渤增欷歔。
竹节矶头水石怒,白浪大如仙人车。
覆船山下船忽覆,桃人土偶皆沦胥。
橐中幸无千金装,一琴一帙靡留馀。
神功冥力获济此,微山阴侯吾其鱼。
寄语后人慎舟楫,悔不先戒存衣袽。
吾家老咸不解事,东面招手从之居。
生逢圣世有至幸,谁能沈抑同三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节矶》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象,同时蕴含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中“鱼亭东下二百里,碧沙锦石清相于”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自然纯净的意境。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与世无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诗中的“渐江脉竭泉眼涸,四十七濑成沟渠”不仅描绘了地理环境的变迁,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是自然的破坏,更有生命的沉浮与哀愁。而“白浪大如仙人车”、“覆船山下船忽覆,桃人土偶皆沦胥”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灾害的力量,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诗中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其壮观美丽,更是为了传达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他借自然之景,抒发了自己对于世事沧桑、生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竹节矶》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人生诗篇。它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引发人们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