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食新龙眼

炎风吹人遍林谷,荔枝摘罢摘龙目。
一摘再摘味渐好,三摘四摘果全熟。
南山北山千万树,累累枝头几百斛。
剖房忽见骊珠明,脱手疑同金弹逐。
少焉一齧甘如饴,玉液琼膏盈口腹。
仙浆沁齿流绛宫,顿觉泠泠息烦燠。
闽潮之间种最佳,大如雀卵厚肌肉。
日尽数升饱欲死,已可忘饥辟五谷。
何妨久食驻红颜,犹胜长镵采黄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潮州食新龙眼》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龙眼成熟时的景象。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彭孙遹:彭孙遹是清代浙江海盐人,字骏孙,号羡门、金粟山人。他是顺治时期的进士,康熙时期曾中博学鸿词科第一,并历任多项重要职务,包括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等。他在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擅长五七言诗,作品多带有香艳之韵,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
  1. 诗歌原文
  • 炎风吹人遍林谷,荔枝摘罢摘龙目。一摘再摘味渐好,三摘四摘果全熟。南山北山千万树,累累枝头几百斛。剖房忽见骊珠明,脱手疑同金弹逐。’“少焉一啮甘如饴,玉液琼膏盈口腹。仙浆沁齿流绛宫,顿觉泠泠息烦燠。闽潮之间种最佳,大如雀卵厚肌肉。日尽数升饱欲死,已可忘饥辟五谷。何妨久食驻红颜,犹胜长镵采黄独’”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彭孙遹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通过对龙眼成熟过程的生动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繁忙的果园之中,感受到了夏日荔枝成熟时的热烈与丰收的喜悦。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1. 文化影响
  • 历史价值:《潮州食新龙眼》不仅是彭孙遹个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研究清代诗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适合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康熙年间,当时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文人墨客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各种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1. 诗歌鉴赏
  • 语言风格:彭孙遹的诗歌语言精炼,用词考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骊珠明”、“玉液琼膏”等意象的使用,既体现了龙眼成熟的美丽画面,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文化交融
  • 闽粤文化:潮州地区地处岭南,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龙眼的生长,这也成为了龙眼在潮州地区种植的最佳环境。龙眼的成熟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水果种类,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 文化交流:潮州地区历来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龙眼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同时,潮州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对外贸易频繁,使得潮州文化得以与外界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潮州食新龙眼》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清代诗人彭孙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化风貌。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