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长安留别上官佥事

芳草江南路,辞家属暮春。
频年多作客,八口欲依人。
去棹经长水,离心寄白蘋。
凄其违故里,行矣恋清尘。
河凤声名旧,原鸰意气真。
观风人自理,问俗化如神。
北望君门远,南瞻使节新。
恩波殊浩荡,待起辙中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赴长安留别上官佥事》是清代诗人彭孙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1. 作者简介:彭孙遹,字骏孙,浙江海盐人,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卒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早年科举及第,后历任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等职。彭孙遹的诗作风格工整和谐,擅长五七言之体,词作则工小令,多以香艳见称。他的代表作有《松桂堂集》《金粟词话》等作品。

  2. 诗歌原文
    芳草江南路,辞家属暮春。
    频年多作客,八口欲依人。
    去棹经长水,离心寄白蘋。
    凄其违故里,行矣恋清尘。
    河凤声名旧,原鸰意气真。
    观风人自理,问俗化如神。
    北望君门远,南瞻使节新。
    恩波殊浩荡,待起辙中鳞。

  3. 诗歌解析

  • 首联:“芳草江南路,辞家属暮春。”这两句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象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留恋和即将告别的哀愁。
  • 颔联:“频年多作客,八口欲依人。”描述了诗人多年来在外奔波、与家人分离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颈联:“去棹经长水,离心寄白蘋。”通过“去棹”和“白蘋”这两个意象,展现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与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 尾联:“河凤声名旧,原鸰意气真。”这两句既回顾了诗人过去的辉煌成就,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1. 艺术手法
  • 情景交融: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对比手法: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 象征手法:诗中的“白蘋”不仅是离别的象征,也是思念的寄托,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意义。
  1. 情感表达
  • 离愁别绪:诗人在离别时流露出深深的离愁别绪,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贯穿全诗。
  • 人生感慨: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 友情珍视:诗中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怀,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维护,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将赴长安留别上官佥事》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彭孙遹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