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岭二首 其二

日溯浈江问客程,一朝过岭觉身轻。
时平已罢三关戍,兴尽空为百粤行。
凤鸟承旂游碧落,飞廉托乘入朱明。
他年倘续罗浮志,流寓还堪占姓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岭二首·其二》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该诗通过描绘岭南的山川风物,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文章冠天下”。

  2. 诗词原文
    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
    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
    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

  3. 诗歌赏析

  • 第一联:“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表达了苏轼被贬岭南期间的无奈与顺从,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朝廷的不满。
  • 第二联:“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进一步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不愿意像老鼠一样囤积食物,也不愿意因为一时的权势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和志向。
  • 第三联:“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反映了苏轼在岭南的生活状态,虽然被贬但他并没有被当地的人民所遗忘,反而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和纪念。
  • 第四联:“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展示了苏轼对于旅行的喜爱,他在岭南的旅途中,心情愉悦,如同在玉局一般畅快。

苏轼的《过岭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词,更是一篇反映时代变迁、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交织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还可以从中领悟到诗人对于自然、生活以及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