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胥江夜大雷雨

新月川西影渐湮,湿云千里白鳞鳞。
雷声欲起蛟龙蛰,雨气能回草木春。
戍角吹寒依积水,林光入暝结愁磷。
孤舟摇曳空江夕,更借渔蓑作比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胥江夜大雷雨》是清代诗人彭孙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描绘了胥江夜晚雷雨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自然力量的磅礴与诗意盎然的自然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彭孙遹(1637年10月19日—1702年12月8日),字骏声,号松子,又号石亭山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诗人、文学家。彭孙遹是“清初四大家”之一,其诗风豪迈,擅长五言律诗。在《泊胥江夜大雷雨》一诗中,他以简洁的文字,将雷雨之夜的景象描绘得细腻而生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惊心动魄的瞬间。

  2. 诗歌原文:《泊胥江夜大雷雨·新月川西影渐湮》,全文如下:“新月川西影渐湮,湿云千里白鳞鳞。 雷声欲起蛟龙蛰,雨气能回草木春。戍角吹寒依积水,林光八暝结愁燐。孤舟摇曳空江夕,更借渔蓑作比邻。”

  3. 诗歌鉴赏:此诗首句“新月川西影渐湮”便已点题,描绘了夜幕降临时,残破的新月挂在西边的天空,映衬下江面泛起层层银光。接着“湿云千里白鳞鳞”一句,用“鳞鳞”形容云彩密集如鱼鳞,营造出一种厚重而湿润的氛围。“雷声欲起蛟龙蛰,雨气能回草木春”,这两句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自然元素以生命力,形象地表达了雷雨到来前的压抑感及雨后大地复苏的情景。

可以看出《泊胥江夜大雷雨》不仅是彭孙遹对自然景观的一次深刻描绘,也是其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喻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对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