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苦吟 其七十六 缺药

药碗参苓梦亦虚,买来都是草根馀。
先生莫道卢扁手,尝然神农味不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百苦吟》的其七十六《缺药》是清代诗人王龙光的作品。在这首诗中,王龙光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传达了一种对药物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体悟。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品原文及其翻译
  • 内容概述:《缺药》作为《百苦吟》的一部分,反映了作者对药物的深刻思考。诗中描述了药物的味道总让人觉得虚无缥缈,真品不多而赝品众多。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尝试着向医生求治的愿望,但看到医生时却感到愁苦,如同因病痛折磨的人一样。
  • 翻译赏析:王龙光的译文试图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意境,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例如,“尝来药味总成虚”表达了作者对于药物本质的怀疑和困惑。
  1. 文学手法与特色
  • 象征与隐喻:在这首诗中,“药味总成虚”象征着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往往只是表象,没有实质的价值。
  • 对比与讽刺:“真则无多赝有馀”这一对比强调了真实与虚假之间的悬殊差异,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中虚假现象的批判。
  • 情感表达:通过对药物的描述和内心的矛盾,王龙光表达了一种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困境的深刻思考。
  1. 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
  • 文化氛围:在清朝时期,文人雅士们常常借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王龙光的这首《缺药》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 文学地位:《百苦吟》作为一个系列,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命、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其中每一首诗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美学价值。

《缺药》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诗歌,而且它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研究清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王龙光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