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不来此,老僧意尚真。
听钟无别事,沽酒莫相嗔。
月乱风前柳,溪生雨后蘋。
入吴伤逆旅,不信是吴人。
与宝月庵老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宝月庵老僧”是明朝吴门华山寺沙门明河在《中华佛典宝库——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杂科篇中记载的一则关于宝月大师惟简的传记。
宝月大师(1035年—1109年),字留山,一字匡侯,别号抱犊山农。他出身江南无锡,自幼便有出家之志,曾于成都中和胜相院慧悟大师处学习佛法,后得度成为僧人。他的出家之路颇为传奇:九岁开始出家修行,十九岁时正式受戒成为比丘,二十九岁时赐紫,三十六岁时被赐予法师名号。宝月大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性格谦逊、待人以诚,深受人们敬仰。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其与宝月大师的交往颇值得关注。据记载,苏轼与宝月大师有过深厚的友谊,彼此间有着频繁的交流和讨论。这种交往对苏轼的佛学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一生与官场无缘,但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撰写《宝月塔铭》时,选用了高质量的纸墨,显示出对作品的重视。这些细节反映了苏轼对佛教文化的尊崇以及对宝月大师的崇敬之情。
宝月大师在四川传播佛法的业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明代学者对其领导四川众僧、广泛传播佛法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领导力和佛教传播活动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宝月大师在佛事活动中表现出的从容不迫和专注力也令人钦佩。他喜欢施药救人,所救治的患者数不胜数,体现了其慈悲为怀的品质。
“与宝月庵老僧”不仅是一篇关于宝月大师惟简生平事迹的传记,更是展现了宝月大师在佛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艺术创作方面卓越成就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这一文学作品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当时士大夫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