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 清明

上巳清明,听饧箫缭萦。
细雨纷纷时节,深巷里,卖花声。
春阴不肯晴,炊烟处处生。
指点杏花深处,呼美酒,听仓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霜天晓角·清明》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的词,由清末近现代初许南英创作。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许南英(1855~1917),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清台湾府人。早年成立「闻学舍」,以教书为业,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光绪十六年(1890)登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后返台南,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垦土化番之职。光绪二十年(1894)应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
  1. 诗词原文
    上巳清明,听饧箫缭萦。细雨纷纷时节,深巷里,卖花声。春阴不肯晴,炊烟处处生。指点杏花深处,呼美酒,听仓庚。

  2. 词作赏析

  • 意境描绘:《霜天晓角·清明》通过对清明时节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活动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上巳清明,听饧箫缭萦”一句,不仅写出了节日的氛围,还体现了词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怀念。
  • 情感表达: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明时节的各种景象和人物的情感状态。”春阴不肯晴,炊烟处处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阴天的无奈以及对生活中烟火气息的珍视。
  • 艺术手法:许南英在《霜天晓角·清明》中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手法,使得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紧密结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文化价值:该词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文化瑰宝,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

《霜天晓角·清明》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