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乙巳、丙午(光绪三十~三十一年、一九0五~0六))

病牛治夏畦,烈日正亭午。
莠草满平芜,赤旱无膏土。
负犁仗牛力,牛病力不努。
一犁未息肩,牛喘汗如雨。
踯躅牛不前,农人赫然怒。
鞭牛如鞭石,荆条集其股!
民以食为天,耕以牛为主。
忍哉此农人,胡不恤牛苦!
农人有别意,为牛病不愈。
故意磨死牛,翻可食牛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牛》是晚清文学家吴沃尧创作的一篇小说,首次刊于1905年。这篇小说以作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途中所遇一位病牛为线索,通过叙述主人公与病牛的交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腐败和人们的无奈。

《病牛》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王小二的农夫,他因为支持维新变法而被朝廷处以重罚,被迫离开故乡,流亡到外地。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一头病弱的老牛。这头老牛曾经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但由于战乱和疾病,变得虚弱不堪。王小二对这头病牛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决定带它一起流浪。

在流浪的过程中,两人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共同面对困境,互相扶持,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这段友情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最后,为了生计和自由,王小二不得不将病牛放生,自己继续踏上了逃亡之路。

《病牛》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民的痛苦。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作为晚清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病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