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二 (乙巳、丙午(光绪三十~三十一年、一九0五~0六))

秦亡汉嗣统,报韩愿已酬。
明哲善保身,留侯不可留。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
鸟尽良弓藏,淮阴羞不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史 其二 (乙巳、丙午(光绪三十年~三十一年、一九0五~0六))”是唐代左思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左思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实的关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诗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即1905年至1906年间。这一时期中国正值戊戌变法时期,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 历史环境:左思通过对历史上的事件或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国家和社会的状况,以及文人对于时事的敏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1. 诗歌原文
  • 原文: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 解释:诗人通过对比涧底松树与山上的小苗,描绘出一种生长环境的不平等,象征着社会上有才能的人往往不如出身高贵的人得到应有的机遇和发展。
  • 原文: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 解释:小苗虽然只有一寸之高,但却能长到百尺的高度;而高大的松树却只能生长在山涧之下,无法达到百尺的高度。这里诗人用自然界的现象来隐喻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即才华出众者往往被压抑。
  • 原文: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解释:贵族子弟们占据了高位,而真正的人才却被埋没在下层。这种描写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门阀制度的弊端。
  • 原文: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解释:这种不平等的局面是由长久以来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这反映了左思对于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改革的期望。
  • 原文: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 解释:金日磾和张汤都是汉代著名的大臣,他们家族世代为官,拥有深厚的政治背景。这里的描写强调了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和特权。
  • 原文:冯公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 解释:冯唐虽然很有才华,但他选择了放弃仕途,不愿意为了权势低头。这种选择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坚持原则的精神。
  1. 艺术特色
  • 象征手法:诗中通过自然景物象征社会现象,如涧底松树暗喻有才能的人,百尺条表示社会的高位,显示出左思深邃的象征主义风格。
  • 对比突出:通过涧底松与山上苗的对比,突显了社会地位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关系,使得诗中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有力。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现实不公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左思以此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历史变迁的关注。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1. 历史意义
  • 反映社会矛盾:诗中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阶级矛盾和权力斗争,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实。
  • 启迪后世:左思的这首咏史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左思的《咏史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咏史诗,它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思考,左思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