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 喜外至

月明如镜帘栊静,蓦听远人还。
相逢无语,双眸暗观,众里偏怜。
最难消受,有情红泪,无恙青衫。
莲花憔悴,梨花惨淡,同是辛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人月圆 喜外至》是一首描绘作者在月明如镜的夜晚,偶然听到远方亲人归来的情景。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于亲人久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于团聚时刻的喜悦与珍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歌:

  1. 作者简介
  • 《人月圆·喜外至》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许诵珠。许诵珠生活在清朝中叶,他的文学成就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诗词原文
    月明如镜帘栊静,蓦听远人还。
    相逢无语,双眸暗观,众里偏怜。
    最难消受,有情红泪,无恙青衫。
    莲花憔悴,梨花惨淡,同是辛酸。

  2. 诗词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喜外至”为题,表达了对亲人归来的喜悦和对团聚时光的珍惜。诗中通过对月亮、远人、亲人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亲情的深厚感情。
  • 艺术手法:《人月圆·喜外至》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例如,“月明如镜帘栊静”中的月光和帘栊,给人以宁静、温馨的感觉;“难消受”则传达了诗人对亲人归来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 语言特色:许诵珠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字句之间流露出深情厚意。例如,“双眸暗观”形容诗人在看到亲人归来时的惊喜和感动;“莲花憔悴,梨花惨淡,同是辛酸”则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1. 情感表达
  • 在《人月圆·喜外至》中,诗人通过对亲人归来的喜悦和团聚时刻的珍惜,展现了他对亲情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不仅体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上,更体现在对他乡生活的感受和反思上。
  • 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离别和重逢的场景,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他对于亲情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思考。例如,“莲花憔悴,梨花惨淡,同是辛酸”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中苦楚和艰辛的感慨。
  1. 艺术价值
  • 《人月圆·喜外至》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典诗词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该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月明如镜帘栊静”,既描绘了美丽的夜景,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1. 文化背景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诗人通过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团圆时刻的珍惜,展现了他对家庭的深深眷恋。这种眷恋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观念的一种体现。
  • 《人月圆·喜外至》中的许多意象和比喻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和典故。例如,“莲”和“菊”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性格。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对于人生经历的思考。
  1. 历史影响
  • 《人月圆·喜外至》在中国古典诗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将这首作品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 此外,《人月圆·喜外至》还对后来的文人墨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学习借鉴这首诗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和创作。这些文人的传承和发展使得这首作品得以流传千古,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星辰。

《人月圆·喜外至》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的古典诗词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亲情的深刻理解和珍视,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思考和感慨。这首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深度,同时在文化背景下也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