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坡《山经》,峨眉冠五岳。
杰然镇坤维,苍翠万仞削。
初疑宇内无此奇,今日所见更过之。
乃知天地灵怪不可测,生平游览快意无如斯。
既蹑飞龙岭,还登歌凤台。
狂客已长逝,真人不复来。
丹炉火冷鹤驾远,谭经石榻生莓苔。
一步一惊诧,十步一徘徊。
上有排空叠嶂翠欲滴,下有飞泉百尺声如雷。
巉岩鸟道崎岖入,天门一隙云光白。
八十四盘最上头,婆娑万树清阴碧。
探帝座,凌丹丘,白云飞扬,长风飕飗。
积雪如严冬,凛冽披重裘。
俯视岷江万里蜿蜒仅一线,蜀山千点参差罗列儿孙俦。
花为优昙色,鸟作迦陵声。
天香夜不散,法鼓昼长鸣。
金轮忍土震旦推第一,赤髭白足灵机妙道真难名。
须臾报道佛光现,苍茫云海蒸奇变。
烂似庆云晕若虹,林岩五色增葱茜。
金桥突兀驾虚空,仿佛珠眉绀发容。
忽然云散光亦灭,惟有朝暾荡漾倒挂金芙蓉。
眷此灵异境,神魂欲飞越。
远胜赤城梁,何数蓬莱窟。
吁嗟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几人能到峨眉巅?
仙都佛国尽在此,请君莫惜多留连。
游峨眉山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峨眉山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李白初离蜀地时,大约在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诗中描绘了峨眉山月高悬、江水流动的美景,以及由此引发对友人深切思念的情感。通过这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展现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游峨眉山歌》的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开篇便以“秋月”点明了季节特征,并以“半轮”形容秋月之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峨眉山的夜色之中,感受到峨眉山那独特的山水之美。接下来,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则通过描写月光映照在青衣江上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而具有诗意。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则表现了诗人夜晚乘舟启程的情景,清溪、三峡这些地名的连续使用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风光画卷。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深深思念之情,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深情与哀愁。
全诗语言自然流畅,音韵和谐悦耳。从“秋月扬明辉”到“因月色而发清溪”,再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不仅描绘出了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象,更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旅程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即善于运用自然景观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游峨眉山歌》不仅是李白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阅读并理解这首作品不仅能领略到李白卓越的艺术才华,还能从中汲取到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