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八夜见月

鹊桥昨夜玉軿回,云散香销尽可哀。
寂寂空房正肠断,清光一片为谁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八夜见月》是明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苏福,潮阳人,八岁时便有文学才华,被称为神童。他在洪武年间被举荐为童子科,后因病被送还。他的诗作《秋风辞》、《纨扇行》都受到了赞誉。
  • 创作时间:《初八夜见月》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记载,此诗可能是在一次中秋或初秋夜晚所写。诗中描绘了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作者与朋友的相聚情景。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原文:新月弯弓欲上弦,初昏光彩到中天。与君对影三人酌,酌到中宵分散眠。
  • 注释:此诗以新月的形状比喻为弯弓,形容其即将盈满而准备上弦的态势,形象生动。“初昏”即黄昏时分,用来形容月光洒满了整个天空,显得格外明亮。最后两句则描述了两位友人饮酒畅谈至深夜,因酒力发作而各自入睡的情景。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月的描绘展现了一种静谧而和谐的夜晚氛围。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意境,通过月亮、光线和酒意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寂寥的情绪。诗中的“三人酌”不仅体现了友情,也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的孤独与寻求慰藉的心态。
  1. 作品影响
  • 后世评价:“鹊桥昨夜玉軿回,云散香销尽可哀”,这样的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朱大英的《寄人》同样表达了对春庭月的情感寄托,使得这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 艺术特色:苏福的《初八夜见月》在艺术手法上颇具匠心,尤其是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美好。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享受。
  1.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 风格对比:虽然《初八夜见月》属于七言绝句这一体裁,但与其它著名的七言绝句相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虽都采用了四句的形式,但在主题、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上都各有所长。例如,王之涣的诗更注重于表达登高望远时的壮阔景象,而苏福的诗则更加注重抒情与内心世界的描绘。
  • 文化意义:这两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初八夜见月》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而《寄人》则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爱情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两首诗都是中华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

《初八夜见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它不仅仅让人们领略到了古人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