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其九 燕台中秋追次旧游漫成九首

中秋节,记得在燕台。
玉漏残时歌板动,银蟾生处酒旗开。
兴尽闭高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其九 燕台中秋追次旧游漫成九首》是清代诗人许嗣隆的一首词作,此词作描绘了中秋节时作者对往昔旧游之地的回忆和感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佳节不仅是家庭团圆的时刻,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哀愁的时节。

许嗣隆,字山涛,江苏如皋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有《孟晋堂诗集》传世。作为康熙二十一年的进士,他官至侍讲,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造诣。他的诗作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被后人广泛传诵。

《望江南·其九》以中秋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时光的追忆。词中“中秋”一词直接点明了节日氛围,而“追次旧游”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怀念。词中的“万顷水烟涵月影,孤村灯火照秋光”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水汽蒸腾、烟雾弥漫,月光映照下的村庄灯火阑珊,显得格外宁静和谐。这种意境不仅让人联想到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也映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超脱。

词的下片通过细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犹侍两高堂”可能意味着诗人仍然保持着对长辈的敬重和孝顺之情,而“丙夜不曾还”则表明诗人在夜晚仍坚守岗位或未能归家,体现了他对职责的忠诚。整体而言,该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将个人的生活片段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望江南·其九 燕台中秋追次旧游漫成九首》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它是诗人情感的流露,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诗词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